从扫码提议到共建共治,一个个来自街巷的“金点子”破解了道路拥堵、激活了商圈消费,更点燃了居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热情,成为成都基层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活基层治理的“一盘棋”。
近日,记者从合作街道获悉,西源大道这条曾经拥堵的“堵心路”,通过“部门支持、社区搭台、居民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从交通梗阻到幸福廊道的华丽转身,成为街道推进城市微更新、构建宜居社区的生动缩影。
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天骄西路社区所辖的西源大道路段,虽不足一公里,却承载着周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数千名学子的日常通行。每天清晨7点半起,送学车辆便开始排起长龙,队伍时常延伸至主干道,不仅延误学生到校时间,更严重影响周边单位职工的通勤效率。傍晚时分,接孩车辆与下班人流交织,使道路寸步难行,居民生活频受干扰。
“送孩子上学就像打仗,提前半小时出门还常迟到。”居民的感慨中透着无奈与焦虑。车流密集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更让家长每日接送孩子时提心吊胆。这条道路,不仅是交通的“肠梗阻”,更是居民心中的“堵心结”。
面对“顽疾”,天骄西路社区没选“硬改造”,而是以“软治理”破题,逐步推进“阶梯式”治理策略。
社区首先依托保障资金项目,以“文明护学路”为切入点,开展儿童安全友好型社区行动研究。通过设置临时接送区、组建家长护学队等举措,初步缓解校门口秩序混乱问题。2023年,社区先后开展6轮问卷调查,覆盖1200户家庭,召开2次“家校社”联席座谈会,并多次举办居民坝坝会,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真正的完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令人振奋的是,居民们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金点子”:“校门口需要即停即走区域”“应增设专用接送通道”“公交站台应移位”“设置家长志愿者护学岗”……这些建议不仅反映出居民对畅通出行的迫切期待,更展现出民间智慧的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全同路·一路同行”活动。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道路秩序,“彩虹地标”“会发光的斑马线”等创意,为后续改造注入了童真与想象力。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西源大道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024年1月,西源大道街区综合改造工程真正开始启动。这一工程以“畅通出行、诗意栖居”为核心理念,在充分吸收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从道路、景观、智慧配套三大维度同步推进,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在道路改造方面,车道规模拓宽为双向6车道,设置1.2米机非分隔带和3.5米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流、机非分离。公交站台采用错位式布局,减少车辆交织,提升通行效率。
在景观提升方面,重点打造四个极核点建筑界面,将原有老旧立面升级为科技绿面。800米绿化带贯穿路段,树池座椅、街头小品点缀其间,使功能型道路兼具休闲属性,成为居民漫步小憩的“林荫走廊”。
在智慧配套方面,通过“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缆合一”的集约化改造,提升城市空间形象。智慧信控、智慧监控等设施的加装,逐步优化交通组织与安全管理。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则体现了改造的人本关怀。
2025年4月,合作街道天骄西路社区内的西源大道街区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改造后的这段西源大道,交通脉络实现“脱胎换骨”。早高峰送学车辆排队时长从过去1小时缩短至20分钟,晚高峰路段通行效率提升40%,校门口“肠梗阻”现象得到根本缓解。非机动车道与物理隔离带的设置,大大降低了电瓶车与行人的事故风险。
绿化景观与功能设施的同步升级,让道路从单纯的通行空间转变为社区的“第二客厅”。800米林荫休憩带串联起多个艺术座椅区,配合四季轮换的花艺设计,让等待接孩子的家长从“焦灼”变为“惬意”。
放学的孩子们踩着手绘斑马线跑过林荫道,书包上反光挂件与智慧路灯柔光交相辉映。这条凝聚民智的道路,用科技赋能传统基建,以人性化设计化解拥堵难题,成为兼具通行效率与生活美学的时尚街区。
街道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西源大道的蜕变,是社区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指引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成功探索。从“堵心”到“舒心”,从“通行”到“宜居”,这条道路的变迁,不仅是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更是基层民主与社区智慧的生动写照。
近日,一条条来自居民的“小建议”,正悄然汇聚成推动基层治理的“大动能”。从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巾盒,到全市首个美团骑手养老保险服务站;从居民“坝坝会”上的琐碎诉求,到点燃商圈活力的“家居消费节”,红牌楼街道以“人民建议征集”为支点,不停地改进革新载体、织密网络、闭环落实,让群众的“金点子”真正转化为民生“实举措”,走出了一条“民声导向、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近日,在红牌楼街道的餐饮店内,顾客们发现餐桌上的纸巾盒有了新变化:外观简洁大方,印有“人民建议征集”字样和醒目二维码。这方寸之间的改变,正是街道推动民意收集“下沉、融入、常态”的创新之举。
为突破传统公告栏、宣传折页等“硬性宣传”的局限,红牌楼街道积极探索民意征集的新载体,将建议征集渠道“嵌入”市民日常生活场景。经过前期调研与精心设计,街道统一定制了一批印有“红坊问策”小程序二维码的特色纸巾盒,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逐一发放至辖区内餐饮商家。
“纸巾是用餐刚需,顾客在等餐或用餐时,随手一扫就能提建议,比看海报更自然、更接地气。”一位辖区餐饮店主表示,这种“软性植入”不仅提升了宣传效果,也让商户成为民意收集的“协作者”和“宣传员”。
这一举措,是红牌楼街道构建“指尖+身边”双线联动民意网络的重要延伸。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红坊问策”专栏;线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意征集角”,并在19个商圈楼宇、小区院落张贴257张意见征集二维码。而今,纸巾盒成为“移动的民意收集站”,将建议征集从“固定阵地”拓展到“流动场景”,实现了“扫码即提、提即有应”。
自今年4月专项活动启动以来,街道已收集各类建议160余条,群众参与门槛持续降低,建言热情显著提升。
“征集不是终点,解决才是关键。”红牌楼街道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为确保每条建议“有回音、有落实”,街道创新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征集—梳理—交办—反馈”四段式闭环机制。
通过联合大数据公司搭建智能处理平台,实现建议“一键提交、全程跟踪”,派单办结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建议回复时间显著缩短。街道还建立“两级转化台账”,联动政府、企业、学校、物业等多方资源,分类推进、限时办结,并出台《人民建议事项办理工作机制》,实行“当日反馈、三日回应”,对优秀建议进行“晒单”表彰,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励群众持续参与,推动“被动接收”向“主动建言”转变。
截至目前,已解决增设晾晒区、优化导航标识等102件“民生小事”,推进老旧院落改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等61项“发展大事”,办结率达96%。其中,针对新就业群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迫切需求,街道推动建成全市首个“美团骑手养老保险服务站”,为300余名骑手提供“一对一”参保服务,近100人加入工会享受互助保障,切实提升了新业态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群众的建议,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更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红牌楼,一条来自商户的建议,催生了“家居消费节·惠聚红牌楼”活动。街道联合红星美凯龙、伊藤洋华堂等15家重点企业,推出促消费举措,带动10家企业零售额较预期增长159%,用“民声”点燃了商圈“新引擎”。
针对户外劳动者需求,街道升级“暖心驿站”,增设急救箱、凉茶摊、降暑甜品角,惠及2万余人次;成立“暖新学院”“暖新微基金”,开展职业培训12场,200余人次受益,让城市温暖可感可及。
依托“爱邻议事会”平台,推动街道、居民、物业“三方联动”,成功拆除违建3处,化解物业纠纷12起、院落矛盾45起,辖区月均投诉量同比下降96%,“我的家园我做主”正从理念走向现实。
一个小小的纸巾盒,传递着征集信息,象征着红牌楼街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初心。它提示警醒我们,朴素的载体,也能承载厚重的民意;微小的改变,也能激发广泛的参与。
“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红牌楼街道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居民提议—社区审议—民主商议—协同决议—大众评议”的全链条协商机制,深化“纸巾盒式”的创新实践,探索更多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的民意收集方式,让群众的“金手指”不断产出服务发展的“金点子”,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中,书写更多“民安乐业、家园和谐”的红牌楼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