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纵观全球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变迁轨迹,大致经历了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聚焦人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公平;关注智能技术上的支持下的教与学,着眼人人激发个体潜能的结果公平三个阶段的发展历史。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国际经验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推行数字教育定向倾斜政策、开发“免费、开放、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关注数字素养的核心性作用、促进数字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视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教育治理升级等。未来,我国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积极差异话语为倾向制定数字教育政策、以面向人人为中心打造包容性数字教育课程、以激发个性潜能发展为目标重塑数字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教育相关者数字能力为核心保障数字教育实施、以“共享精准循证”数字治理实现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公平等五个着力点,推动我们国家教育公平,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机制研究”(编号:22BSH0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这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勾勒了新路径,绘就了新蓝图。发展数字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修课,[1]数字技术“相互连通、动态共享、即时高效、信息跟踪挖掘”等特征,让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都能够公平地获得教育资源,使人人都能享有适合的教育成为可能。数字教育已成为数智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创新引擎,系统考察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国际经验,对推动我们国家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指为满足多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数字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以技术不断实现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的动态发展过程。[2]其核心在于使不同的受教育者有“同样”成功的机会。是否使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公平、激发自身潜能发展的结果公平,成为衡量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据。纵观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且各阶段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1966年出台的《科尔曼报告》(The Coleman Report)认为,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根本原因。但因影响教育公平的家庭、社会环境等教育系统的外部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学界开始将目光从教育系统外部转向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系统内部,探寻如何通过技术干预在学校实现教育公平。[3]20世纪60 年代,各国多以无线电广播、教育电视、小型收音机等技术方法远距离拓宽学校学习渠道,为老师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提高了教育质量,使大量缺少师资的贫困、偏远地区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与普及,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但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教室可以上网,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网络接入等物质条件,限制了运用技术所带来的优质教育机会。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启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ture,NII)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快速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拥有优质教育机会。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认识到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1995年,英国政府提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Superhighways for Education: The Way Forward)的动议;韩国政府发布《教育中的ICT:第一个总体设计》(Master Plan I for ICT in Education)等政策,充分反映了全球教育正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这一阶段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具体表现为关注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学校教室连接互联网、普及计算机、建设多媒体教室等举措,打造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为人人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为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2000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着重强调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主张将网络技术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相结合,用以弥补弱势学生在教育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缺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课件项目(OCW),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所有人免费提供课程资源,使弱势学生能够不受限制、不受过滤地获得优质数字教育资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应通过信息与传播技术建立教育资源的开放供给体系,以消除人口、经济、地理等因素在教育中所造成的障碍,实现教育公平。在该理念的推动下,全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以开放性、免费性和可复制性为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如2007年美国学者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开设的MOOC等,通过数字化设备及互联网大力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使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的弱势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弥合教育差距。
2010年,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兴起,人类进入一个知识和新技术呈指数级增长的智慧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着智能技术快速地发展、社会加速变革、教学环境显著变化、不确定性大幅度提升等多个角度的挑战。全球教育在毛入学率稳健提升,教育机会较以往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开始面临“学习危机”,即上学并不等同于学习,学生即使在学校里也并不代表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有效学习,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落后地区“学习危机”更严重,全球教育面临的“学习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关注智能技术上的支持学生的教与学,通过新一代智能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潜能,成为各国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使命。各国在运用智能技术上的支持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中,数字教育政策均向倾斜,充分关注专门群体的教与学需求;数字教育内容比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免费、开放、优质”等适切性数字资源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数字教育教学变革聚焦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数字技术上的支持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受到推崇;数字教育实施则依托于各级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数字素养逐渐占据核心位置;数字教育治理以数据为基础,共享性、精准性、循证性慢慢的变成为教育“数治”的关键,从而确保数字教育公平包容、惠及每个人,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
尽管各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背景、科学技术、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但通过考察教育发达国家运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发现各国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主要聚焦于“数字教育倾斜政策、数字教育内容开发、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教学变革、数字教育治理升级”五个方面。
针对数字化浪潮下“数字鸿沟”持续拉大的问题,国际社会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制定了向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作出倾斜的数字教育发展政策,以实现教育公平。数字教育定向倾斜政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使用数字设备和连接宽带匮乏的现状。如新加坡2020年开始的“国家数字素养计划”(NDLP),提出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政府额外补贴,使其免费获得数字设备及互联网接入或通过学校借给学生数字设备回家使用。[4]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2021年12月启动“平价网络连接计划”(ACP),提出为低收入学生和家庭设立互联网接入基金,确保他们可以负担起上学、工作等所需的互联网连接费用。[5]法国教育部发布《2023—2027年教育数字化战略》(Stratégie du numérique pour l’éducation 2023-2027),精确指出应制定与完善符合教学目的、适合教学用途的中学生数字设备标准,要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个人数字设备。[6]
二是强调针对专门群体学习需求的数字教育,确保各群体获取数字教育的公平性。首先,最大限度地考虑少数民族群体的数字化学习需求。如新西兰2023年出台《互联Ako:数字化和数据学习》(Connected Ako: Digital and Data for Learning),就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体数字化学习的需求,将毛利语、毛利文化嵌入数字设计流程。[7]加拿大魁北克省教育部也最大限度地考虑原住民和因纽特学生的文化和社会特点,提倡学生就当前的数字学习资源政策和做法提出最适合他们的数字学习建议,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声音纳入数字教育政策和决策过程,有助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8]其次,最大限度地考虑移民群体的学习需求。如芬兰为移民群体开发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以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9]最后,最大限度地考虑残障、贫困和其他的学习需求。如美国《缩小数字访问、设计和使用鸿沟的行动倡议——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A Call to Action for Closing the Digital Access, Design and Use Divides—2024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以下简称 《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应保障残障、贫困和其他享有平等获得与参与数字教育的机会。[10]
数字教育资源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聚焦于开发“免费、开放、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以期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赛道中实现教育公平的持续发展。
二是日益关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开放教育资源是指数字化形式的、免费公开的教育材料,其发展使更多人能轻松的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材料,有助于缩小因地域、经济等问题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差距,提高了教育公平性。首先,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据调查,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达8.8万条,终身教育平台开放共享近8万门优质微课;由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系法国11所最具盛名的工程研究生学院和巴黎商学院联合组成的高校联盟)开发的巴黎高科开放式课程项目,提供了150门课程;日本有9所最负盛名的大学加入日本开放式课程联盟,提供250多种日语课程和100多种英语课程;美国有7所大学有大规模的开放式教育项目。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在资源数量和涉及人员数量方面均具有较大规模,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教育资源共享。[16]其次,各国纷纷制定开放内容许可协议,以更好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2023年,芬兰在《2027年数字化教育与培训政策》(Kasvatuksen ja koulutuksen digitalisaation linjaukset 2027)中强调,教育培训部的数字化发展是开放的,其最终成果可以被每个人尽可能广泛地利用,开源代码和许可证的使用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和文化部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和规范,以提高数字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互操作性。[17]芬兰国家教育局促进这些措施的引入和实施,以便不同的教育和培训参与者以及提供服务的公司能够在数字基础设施中运作。
三是重视开发个性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真正适合学生个体需求,充分的发挥学生个体潜能以实现结果公平。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司开发的学生学习空间(SLS)将利用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及反馈助手,提供与学生需求所匹配的资源和系统工具,并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满足学生多样化且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学习需求,以及为国家制定人工智能战略,通过适应性学习和评估提供个性化教育,使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以及进步缓慢的学习者均能得到更优秀的支持。[18]芬兰图尔库大学学习分析中心建立视觉学习环境项目(VILLE),该项目用AI工具根据学生的表现推荐个性化的反馈练习,满足具有不一样学习需求的学生。[19]
数字素养,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安全适当地获得、管理、理解、整合、沟通、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20]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相关者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充分将数字设备、平台、工具、资源与教育融合,促进师生更好地教与学,有效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综合分析各个国家的战略或政策,数字素养的核心作用大多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持续探索研制培养教育相关者数字素养框架。各国在顶层设计上纷纷制定数字素养框架以作为培养教育相关者数字素养的重要抓手。欧盟最早提出并系统构建了数字素养框架,先后更新迭代了四个版本的《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DigComp)。经过几年的探索后,2017年,欧盟将对数字胜任力的关注聚焦在教育工作者这一群体,面向教师制定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21]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研制本国的教育相关者数字素养框架。如加拿大修订了“数字素养教育框架”、德国提出“学生数字素养框架”、荷兰发布“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美国颁布针对教师、学校领导者、父母和家庭等不同群体的各类“数字学习指南”。总体而言,各国教育相关者数字素养框架大多数表现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在教育领域中,形成针对不一样群体的数字素养框架——学生数字素养框架、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学校领导者数字素养指南、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数字能力框架等。其次,数字伦理道德培养是数字素养框架制定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各国数字素养框架均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能力维度纳入其中,并通过完善法律和法规、制定标准指南、优化教育教学内容等方式加强培养。最后,关注数字素养内容更新并与时俱进,将AI、大数据等要素不断纳入数字素养培养当中。
二是形成培育数字素养课程样态的三种不同路径,分别是跨学科主题培育、独立学科培育、融入其他学科培育。跨学科主题培育,即把数字素养视为综合能力,由所有教师在所有学科中讲授,以共同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如新加坡2018年颁布《数字化就绪蓝图》(Digital Readiness Blueprint),提出将数字技术与素养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22]独立学科培育,即将数字素养视为独立学科内容做讲授。不同国家、不同教育阶段对其学科名称命名不一。如波兰、芬兰、希腊等国将数字素养作为必修且独立科目。融入其他学科培育,即把数字素养纳入国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西班牙、瑞典等国将其融入其他必修科目。此外,加拿大、捷克和列支敦士登公国等则是以上三种培育数字素养课程样态同时存在。
三是重视开发面向教育相关者的数字素养评估与认证工具,可分为基于量表的自我评估、基于知识的评估、在现实场景中测量的绩效评估三种形式。基于量表的自我评估,如欧盟2021年上线的用于教师数字素养自评工具“教师”,旨在衡量教师在教学、交流、协作、培育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等方面应用数字技术、工具及资源的能力。[23]基于知识的评估,如奥地利、挪威等国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字素养国家考试。[24]在现实场景中测量的绩效评估,如法国有专门测评职前教师数字能力的虚拟环境工具(ETeach3D)、教师数字能力自我评估与同伴评估工具(DigiMina)等。[25]另外,欧盟依托“伊拉斯谟+”计划,推出技术增强教学自测工具(Technology Enhanced Teaching Self- Assessment Tool),旨在激发教师的自我反思,确定学习需求并采取行动提升自身能力。[26]
传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当前,数字化教学变革关注人人公平发展,聚焦学生发展,以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推进离线数字化资源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如美国的非营利性机构Learning Equality于2013年开发了一个开源、离线优先的学习平台“Kolibri”,旨在为全世界内缺乏互联网连接的地区提供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练习题等,能到达最偏远的地方,有助于解决由于地理和资源限制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问题,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27]肯尼亚BRCK公司为满足边远地区和缺乏电力供应地区的教育需求,于2015年设计了支持离线数字化学习的便携式设备Kio Kit,其在平板电脑中预装了适合本地和国际课程的数字内容,学生可以在没有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访问高质量教育资源,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尼泊尔的教育资源与发展中心(ERDCN)于2020年推出Looma教育项目。该项目是一个为缺乏基本资源的学生和学校提供在线服务的教育系统。该系统结合前沿技术与最佳实践,为课堂提供“主动学习”服务,无需互联网连接,所有内容均内置于平板之中并即时可用,学生可以每时每刻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下载电子书和其他内容,使学习更容易、更易获得和更有意义,目前被印度偏远地区学校引入。[28]
二是重视共享优质教育下的在线年推出SWAYAM(Study Webs of Active- Learning for Young Aspiring Minds)平台,旨在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全印度范围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访问平台。共享平台中的资源和课程都是互动的,由该国最好的老师提供支持,可免费提供给任何学习者。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视频讲座、支持下载/打印的阅读材料、测试、在线]孟加拉国JAAGO基金会于2016年开启“数字学校”创新项目,通过简单的视频会议软件,将合格和经过培训的中央教师与偏远地区的小学课堂联系起来,学生在经过培训的辅导员指导下完成各项活动和作业,为农村学校提供英语、孟加拉语、数学等学科的优质教学。该数字学校的模式只需要互联网连接、硬件和视频会议软件,利用数字技术克服学生与合格教师之间的地理差距,以及孟加拉国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机会。[30]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可汗学院,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免费访问。该平台通过视频讲解、互动练习、测试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免费且广泛的学科知识,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学习体验。[31]
数字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教育治理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当下,各国十分重视数字教育治理升级,关注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数治”的共享性、精准性、循证性,确保数字教育公平惠及每个人。
一是关注教育数据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在教育治理中,数据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是指教育系统中不同数据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和有效交互的能力,能保证不同教育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共享,有助于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和机会,进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如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OET)2023年发布的《K-12数字基础设施简报:增强隐私性、互操作性和有用性》(K-12 Digital Infrastructure Brief: Privacy Enhancing, Interoperable, and Useful),提出教育领导者应把握机会倡导数据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释放教育数据的变革潜力,促进教育公平。[35]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技术司2017年开发了“学生学习空间”,该系统根据国际规范构建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能够与其他系统集成并交换学习数据(xAPI),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一直在变化的学习需求。[36]
二是着眼数字教育治理的“精准化”升级。当前,许多国家均着眼于数字教育治理的精准化,依托机器学习、模式分析、学习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弱势学生发展受困因素精准分析,收集学生发展数据,并借助学生的有关数据分析其未来走向,对弱势学生的发展进行超前有效干预。如美国部分高校针对弱势大学生原有知识能力与所选专业课程不适配、经常改变学习专业等问题,研发了专业推荐系统,通过预测性分析技术,结合学生入学成绩、日常表现等数据,推荐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专业项目,以消除不一样的种族学生的学习成就差距。[37]俄罗斯则构建了数字教育环境联邦信息与服务平台(Федер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 Сервисная Платформа ЦОС),以数据为驱动,推动普通教育领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一体化、精准化建设。[38]
三是重视智能化背景下的循证教育治理。自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学术界及政策制定者日益关注教育公共部门中循证的作用。2013年,英国教育部委托本·戈达克(Ben Goldacre)开展关于证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并发布《将证据纳入教育》(Building Evidence into Education)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2016年又发表《教育卓越无所不在》(Educational Excellence Everywhere)的政策白皮书,建议学校管理者应依据最佳的实证证据制定教育干预策略。[39]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为美国学校实施证据支持的方案提供了财政支持和鼓励。[40]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的倡议中,为加强循证基础、监测和评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44项衡量“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进展情况的指标数据。[41]
数智时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着促进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学习机会、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等新挑战。为更好地应对新挑战,我国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道路。
积极差异是指在简单均等的基础上,考虑个体或群体的自身特征、功能特征、地理学特征,为弱势个体或群体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通过差别对待的方式实现线]目前,我国所制定的数字教育政策更倾向于通过补偿、共享等手段,使每个个体拥有大致相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资源,实现简单均等的“教育公平”。[43]如我国通过“农远工程”“三个课堂”等举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大致相同的教育。但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状况的教育主体学习基础不同、自身需求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等支持服务也不同,因此以差别对待的方式,以个体、群体特征为内核,能够进一步满足多种群体的教育需求,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为此,我国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关政策制定,要以积极差异话语政策为倾向。一方面,以“政府补贴”等形式,对弱势学生的家庭进行倾斜性补偿,以实现大致相同的教育资源配备,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弱势教育群体的诉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了解特殊需求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乡村学生等群体的诉求,为其配备专门的教育资源等,满足多种教育主体的真正学习需求。
(二)以面向人人为中心打造包容性数字教育课程包容性数字教育课程是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载体。开发与提供高质量的面向所有学生群体的包容性数字教育课程内容,成为中国以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趋势。包容性数字课程是指承认和重视学生群体差异,将一些特殊学生的特征及需求纳入数字教育课程设计中,以包容不同群体之间的多样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44]面向未来,包容性数字教育课程需坚持统一要求与差别对待的原则,聚焦公平包容理念并依循“时空—内容—教学法—评估”四个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帮助特殊学生群体克服参与普通学校教育的障碍。首先,运用技术打破传统课程局限,兼顾学习群体差异化,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空间、资源、方式等内容选择,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和策略,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融入普通学生群体。其次,开发兼顾统一与差异的学习内容,提供在线课程,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认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为特殊学生群体定制课程内容。再次,运用智能技术,从教学情境创设等方面提供教学指导,为实现包容教育奠定基础。最后,灵活地采用技术对不一样的需求的学生做评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以激发个性潜能发展为目标重塑数字教育教学模式进入新时代,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教育公平,即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和需求多样性,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然而,当前学校数字教育模式多以共享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为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路径。面向未来,首先,应将以资源共享为主的数字教育教学模式转向需求导向的数字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能力、进度提供定制化学习内容。其次,运用技术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依据自己发展需求有选择地自主学习,灵活确定学习时间。最后,政府以激发学生个体潜能为目标,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三个课堂2.0”教学模式、提供智能自主课堂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教育。
(四)以提升教育相关者数字能力为核心保障数字教育实施教育科技的真正潜力发挥需依靠教育相关者的数字能力。尽管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都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数字学习资源,但城乡师生数字资源使用鸿沟较大,阻碍了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如乡村师生网络学习的使用率远低于城区师生,而在游戏娱乐方面却明显高于城区师生。
[45]面向未来,应着重关注教育相关者的数字使用与设计能力,努力缩小不一样的地区师生使用与设计鸿沟,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和设施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同时,国家应制定针对教育决策者、教育技术开发者、家长等群体的数字素养标准,提升其数字能力,以保障数字教育的实施。
(五)以“共享精准循证”的数字治理实现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公平数字教育治理是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呈现显著的非均衡化特征,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明显的梯度差异。“共享精准循证”的教育治理,能够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精细化配置,推动科学专业化决策,促进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公平。面向未来,首先,应加强数据共享,打破数据之间的壁垒,联结、贯通、整合各类教育数据,激发各教育主体的协作意愿,全面协调公众、专家、技术企业等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其次,加强精准治理,依托大数据在多维度、实时性、全面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化配置。最后,强化循证治理理念,以循证依据厘清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引导教育利益相关者理性审视数字技术治理效能与局限性,提高数字教育治理的规范性。
世界各国运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注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聚焦人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公平;关注智能技术上的支持下的教与学,着眼人人激发个体潜能的结果公平的历程,呈现着力推行数字教育定向倾斜政策、开发“免费、开放、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内容、关注数字素养培训、促进数字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视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教育治理升级等共同趋势。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新挑战,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道路。未来,我国将会持续发展数字教育,将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的必修课,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胡小勇,许婷,曹宇星,等.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9):34-40.
[3]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14-22.
[20][25]何春.国际数字素养研究演进、热点与启示——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1):10-21.
[21]杨艺媛.《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5):21-31.
[22]刘宝存,顾高燕.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4):3-13.
[26]高欣峰,朱慧敏,庞丹书.教育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策略的国际镜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38-45.
[31]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41-48.
[32]黄荣怀,刘德建,阿罕默德·提利利,等.人机协同教学:基于虚拟化身、数字孪生和教育机器人场景的路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6):4-14.
[38]王贺,肖甦.公平视域下俄罗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效与问题审思[J].比较教育学报,2023(3):99-110.
[4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设计论纲[M].苗逢春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48,57.
[43]闫志明,郭佳,陈羽.教育强国视域下“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逻辑转向与行动进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5,37(2):3-12.
[44]郝祥军,顾小清.技术促进课程创新:如何走向教育公平[J].中国电化教育,2022(6):71-79.
[45]张辉蓉,毋靖雨,刘燚,等.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1,37(4):20-28.

